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丨薛其坤校长:使命引领征程 青春报效家国
2025年09月05日 综合新闻

薛其坤.jpg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九山翠色连天阔,一水晴光透碧岑。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2632名研究生新生再启新程。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今年,学校迎来建校十五周年华诞,也迎来了“三步走”规划第一步的圆满收官,已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你们是承载第二发展阶段新愿景、新使命的“第一军团”,不仅为学校再次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力量,也标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再出发的崭新刻度!同时,你们也见证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里程碑: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7000人;生源质量持续攀升,推免硕士生占比约48%,名列全国前茅;博士生优秀生源率超85%,不乏来自清华、北大、剑桥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学子,其中境外优秀生源的比例增长2.3倍,有力印证了学校国际声誉的不断提升与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同学们!当你们选择把“南方科技大学”郑重写进人生履历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们选择的是一方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热土;一份敢为天下先、勇攀科技“无人区”的雄心;一段把青春熔铸成钢铁脊梁,撑起大国崛起的奋斗时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与博大胸怀。特别荣幸的是,我作为科学家代表,不仅在天安门广场前亲历了这一重要时刻,当天晚上还观看了以“正义必胜”为主题的精彩文艺晚会,心情非常激动、至今难以平静。1945年的胜利之所以要永远铭记,是因为它是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宣告了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新秩序的诞生,取得了人类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同时它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当我们脚踏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共同见证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的壮丽史诗,共享南科大15年的跨越腾飞时,你们仍然需要牢记:和平稳定,皆由先烈舍身忘死、以血肉铺就;盛世繁华,全凭建设者代代接力、用奋斗铸就;伟大复兴,更待你们勇挑重担、接续奋斗!

使命引领征程,青春报效家国。1945年,我们的使命是驱倭寇、扶危厦,重整破碎山河;1949年,我们的使命是破旧邦、立新华,让新中国屹立于东方;1978年,我们的使命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让春天的故事响彻神州;2020年,我们的使命是战贫困、奔小康,圆就千年梦。88年前,西南联大于烽火战乱中诞生,师生们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把救亡图存的志向融入学识与科研的追求;当下,南科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崛起,你们当以“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精神动能,担当时代使命,以家国为卷、用青春作答!

在此我提三点希望。

一、使命在肩,同学们当立报国之志。研究生的“研究”二字藏着科研的根本要义:“研”是研磨深耕,需苦功细作;“究”是穷尽探索,要追根究底。硕士的“硕”则为“大”;博士的“博”则为“广”。因此,作为研究生,你们既要在“精、深、专”上磨出过硬本领,把每个知识点研透、把每个实验做实,在专业领域扎下深根;又要在“广、博、通”上打开格局,主动追踪跨领域的前沿动态,用系统的视角审视你们的研究方向。

这份志业的起点是“选题”。最简单的二分法是“有用”之题与“无用”之题。“有用”遵循的是问题导向、瞄准国家需求,让成果快速转化为发展之力;“无用”遵从的是好奇心与想象力、探索无穷未知,让“暂时无用”的基础研究,成为打开未来全新疆域的“开关”,这两者都非常重要。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及他的女儿李林院士,选择的则是“国用”之题,将问题关切、个人兴趣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李林院士应国家急需三度转变研究方向。新中国需要钢铁,就花费8年攻关球墨铸铁;国家需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就20年奋斗在核材料研究的第一线;55岁再从零起步,攀登高温超导高峰,引领团队跻身国际前列。这背后,正是她父亲“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八字箴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希望同学们坚守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担当,锚定“国用”之题,激发出对科研最深沉的热爱,以及对自立自强最执着的追求!

二、使命在肩,同学们当守创新之本。这次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当铁甲列阵以浩荡之势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示的不仅是“铁壁铜墙”守护家国的必胜信心,也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深厚底气。那些“首次亮相”的新域装备和“升级突破”的核心利器背后,积淀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创新与长期奋斗。其中展示的“东风-17”导弹,是我国高超声速武器的典型代表,于2019年阅兵式中首度公开亮相。该武器可在大气层边缘如“打水漂”一样连续滑翔、跳跃,是新一代中近程打击力量的尖兵利器。从上世纪40年代的钱学森弹道理论构想,到“东风-17”实现“从0到1”的实用化,再到“从1到优”的迭代升级,这跨越七十余年的技术突破,是科研人以“守创新之本、担强国之责”为国家国防安全提交的“最新答卷”。

在南科大,创新实力具象可见:学校去年在Science、Cell等国际顶刊论文量达34篇,稳居全国高校前十;主导研发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南科一号”,在空间电场探测与极光观测领域实现“双突破”;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精准对接“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孵化科技企业三十余家,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哪里是科技制高点,哪里就是南科大创新的战场!在南科大,“成为学术大师、卓越工程师、优秀企业家与管理者……”绝非口号,我们有梦想扎根的土壤,更有创新成长的空间。希望同学们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突破边界,以“矢志不渝”的坚定开拓前沿,做推动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引领时代发展的践行者,让个人的创新微光,汇聚成科技强国之路上的“燎原之火”!

三、使命在肩,同学们当怀天下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825年,“旅行者号”蒸汽机车以时速24公里开启铁路时代,如今全球每日超14万趟列车交织成网,地球村的距离被钢轨一寸寸压缩;1969年,阿帕网4台主机互联,开启计算机网络时代,如今全球每日超1000亿条物联网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在毫秒间跨越山海。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科技往来与人才流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

按照“三步走”规划,南科大到2035年要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2049年要成为贡献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但当我们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俯瞰:南科大的崇高目标是什么?答案应该是——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一所在“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增幸福”的征程上镌刻下功名的大学。这份“伟大”不是抽象的标签,而是来源于每一位南科人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希望你们为人类科技的安全发展、为搭建文明互鉴的友好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的南科力量!

继往当开新纪业,青春勇拓创新篇。新时代的恢弘史诗,正亟待你们用担当与奋斗落笔。希望你们常怀“使命引领征程”之自觉,永葆“青春报效家国”之豪情,激荡“国家富强,有我南科”之热血,做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兵锐将,携手共著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