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稳态医学研究院副教授鄢仁鸿团队与合作者在抗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ly conserved human anti-A35 antibodies protect mice and macaques from mpox virus infe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杂志。
猴痘(mpox)疫情曾波及全球,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世界卫生组织两度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病毒包膜粒子(EV)上表达的A35蛋白对于病毒在宿主内细胞间传播至关重要,有潜力成为抗病毒药物的有效靶标。已有研究进展表明,靶向猴痘病毒A35或痘苗病毒同源蛋白A33的抗体可以不同程度地保护小鼠抵抗痘病毒感染。随着抗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研究的不断深入,抗体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保护效果仍缺乏相关数据,抗体识别抗原的分子间作用机制同样有待进一步阐明。
图1.结构保守的人源A35抗体保护小鼠和恒河猴抵抗猴痘病毒感染
本研究鉴定的两株人源单克隆抗体(mAb 975和mAb 981)可交叉识别痘苗病毒A33和猴痘病毒A35蛋白。在CAST/EiJ小鼠感染模型中,单独使用mAb 975或mAb 981抗体对猴痘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包括降低小鼠血浆和各组织中病毒载量以及缓解小鼠脾脏病理损伤等。在恒河猴感染模型中,mAb 975和mAb 981抗体同样显示出保护效果,包括降低恒河猴血浆、咽拭子、肛拭子和各组织中病毒载量,特别是能显著抑制恒河猴皮损和出痘情况等。本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解析了mAb 975-A35复合物和mAb 981-A35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两株抗体识别猴痘病毒的分子机制。通过与一株已报道的鼠源抗体复合物(A27D7-A33)结构比较,本研究进一步总结了不同种属来源的单克隆抗体结合猴痘A35二聚体或痘苗A33二聚体结构的保守特征:抗体可以通过重链CDR3区域的正电氨基酸与抗原二聚体中间部位的负电氨基酸形成稳定的静电相互作用,插入抗原二聚体中部的groove-like结构。抗体多个CDR区域的疏水氨基酸也可与抗原二聚体的疏水平台及groove内的疏水区域共同协助稳定抗体-抗原复合物。
该研究证实了两株抗猴痘病毒人源单克隆抗体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小鼠和恒河猴抵抗猴痘病毒感染,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应用方案;抗体与猴痘A35二聚体的结合模型阐明了分子作用机制,也为下一代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政教授、鞠斌特聘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薛婧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稳态医学研究院鄢仁鸿副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谭文杰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通讯单位。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鞠斌、专职科研人员刘聪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张京京、清华大学博士生李雅宁(已毕业)、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杨浩楠、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周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黄保英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919-5
供稿: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通讯员:杨玲
编辑:任奕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