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振中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Vegetation Cover Change as a Growing Driver of Global Leaf Area Index 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定量分离了过去四十年植被覆盖变化对叶面积指数动态的多尺度时空贡献,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正日益成为驱动“全球变绿”的重要因素。
过去40年,卫星观测显示全球叶面积指数(LAI)持续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全球变绿”。此趋势意味着植被在固碳和蒸散降温方面的作用增强,被视为减缓气候变暖的自然助力。然而,关于森林恢复、毁林和农田扩张等植被覆盖变化对这一趋势的贡献,科学界长期存在争议。随着全球推动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厘清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变化对LAI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分析框架,结合多源卫星观测,定量分解了1980年代以来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LAI动态的贡献。研究不仅在多时空尺度上重建了LAI变化轨迹,还明确区分了由植被覆盖变化引起的LAI变化和其他间接因子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解决以往模型和观测结果的分歧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方法支撑。
图1. 定量分离植被覆盖变化对全球变绿的贡献
研究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LAI增加量中约18.1±5.9%可归因于植被覆盖变化,其中北半球树木覆盖增加的贡献尤为显著(33.8±3.6%),而南半球的森林砍伐则部分抵消了这一效应(-15.7±3.1%)。植被覆盖变化驱动的“植被变绿”在中国和欧洲等地区最为明显,然而单位面积新增森林带来的LAI提升幅度低于热带毁林造成的LAI下降幅度。该发现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已成为驱动全球LAI演变的重要力量,对未来植被动态预测、地球系统模型改进以及减缓气候变暖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
图2. 植被覆盖变化对全球变绿的贡献日益增强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助理教授王大山(现中山大学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曾振中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合作团队包括泰国农业大学Alan D. Ziegler教授、英国利兹大学Joseph Holden教授和Dominick V. Spracklen教授、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Philippe Ciais教授、香港大学彭丽青助理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专项资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创新项目、深圳市城市环境健康风险精密测量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联合资助以及南科大太乙超算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支持。该研究亦获得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与宁波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技术”专项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305-1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