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英雄航天员”桂海潮作专题报告
2025年10月15日 综合新闻

10月14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南科大讲堂活动在会议中心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以“探索太空 筑梦未来”为题作专题讲座。校党委书记姜虹,院士代表,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及各院、系、中心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近600人参加讲座。讲座由科研部部长、理学院党委书记何佳清主持。

活动现场.jpg

微信图片_20251015171200_92_670.jpg

活动现场

桂海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以载荷专家身份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在2023年的神舟十六号任务中,他在轨驻留154天,圆满完成多项空间站维护与管理、科学实验及出舱活动等重大任务。他长期致力于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空间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微信图片_20251015172550_308_443.jpg桂海潮进舱前向大家挥手(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讲座中,桂海潮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概况”“空间站里的工作”“空间站里的生活”和“太空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四个部分,通过翔实数据与生动案例展开介绍。他以自身参与神舟十六号任务的工作实践为切入点,分享了航天员的在轨日常。他介绍,在轨执行任务涵盖站务管理、科学实验、出舱活动、太空授课与开辟“太空菜园”等工作。同时,为对抗失重环境带来的肌萎缩、骨流失等问题,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也是航天员的“太空任务”。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也成为有别于地面实验室工作的“必修课”。此外,空间站任务还将为我国载人登月积累技术与人才,为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信,所以不惧挑战,坚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桂海潮表示,虽然航天员在训练、选拔、太空工作中都要面对诸多压力和挑战,但“几代中国航天人通过接续奋斗,让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他勉励同学们要珍惜在校时光、刻苦学习,用青春力量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拼图-师生认真听讲.jpg

在讲座过程中,桂海潮与在场师生进行了问答互动,就太空科学实验、太空探索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

微信图片_20251015171302_98_670.jpg

姜虹讲话

姜虹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桂海潮教授在报告中提及“能为国家出征也是一种幸福”,体现了“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境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内核。对于本次学习,姜虹谈了四点体会:一是要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科学探索、教育实践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伟业紧密相连,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目标,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二是要锤炼勇于探索的品格,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在科研和学习当中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尊重规律、大胆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三是要弘扬甘于奉献的传统。要坐得“冷板凳”,久久为功,始终服务于国家科技前沿需求,在奉献和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四是要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要做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学育人的新时代“大先生”;学子要不负韶华,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她期望全体师生传承精神、砥砺前行,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致新书院2024级本科生刘华宇表示:“这次讲座让我真切感受到新闻画面之外航天员的生动形象,激动之余更倍感鼓舞。桂教授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将激励我在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科研生活中砥砺前行,笃行致远。”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25级硕士研究生谢石也表示:“我们要学习中国载人航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学习和科研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不断突破,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青春的每一步成长,都能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与理学院党委“两颗种子”科普活动相结合,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供稿:理学院

通讯员:陈艺晴

编辑:任奕霏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