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作泰教授课题组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nic-Structure-Guided Screening of Piperazine Derivatives: Achieving Efficient CO2 Capture with High Cyclic Capacity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建立了一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电子结构引导筛选框架,成功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哌嗪衍生物吸收剂,实现了CO2的高容量吸收、高效解吸与低能耗再生,为智能化、精准化筛选与设计胺类CO2捕集材料提供了新范式(如图1所示)。
图 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电子结构引导筛选框架的构建
在全球CO2排放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碳捕集技术尤为迫切。传统胺基吸收剂如单乙醇胺(MEA)存在再生能耗高、解吸效率低等问题,而哌嗪(PZ)虽具高吸收容量,但其解吸效率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DFT驱动的分子筛选策略,通过整合分子静电势(ESP)、氢核静电势(ESP_H)、反应能垒(ΔG‡)与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等电子描述符,系统预测了8种PZ衍生物的CO2吸收容量、吸收速率、解吸效率与能耗(如图2所示)。
图 2 (a) PZ衍生物的ESP图以及(b) PZ衍生物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两性离子的ΔG‡和ΔG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实验测试对理论预测进行验证(如图3所示),成功证明了其理论框架的可靠性,并筛选出最优候选分子——2,6-二甲基哌嗪(26DMPZ)。该分子在实验中表现出卓越的综合性能:CO2吸收容量达0.94 mol/mol-胺,解吸量为0.72 mol/mol-胺,解吸量比PZ提高约80%;再生能耗较MEA降低31%。尤为重要的是,26DMPZ在水溶液中吸收CO2后可形成易分离的沉淀产物,通过“沉淀驱动相分离”机制进一步提升吸收性能,且无需依赖有机溶剂,具备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图 3 PZ衍生物对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性能的实验评估:(a) 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穿透浓度;(b) 30、60和90分钟时的平均二氧化碳吸收速率;(c) 30分钟内二氧化碳解吸量的变化;(d) 解吸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能耗;(e) 与30 wt.% MEA相比的相对能耗;(f) 各衍生物的综合性能对比
为进一步揭示性能提升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结合溶剂化自由能(ΔGsolv)计算(如图4a所示),明确了26DMPZ与CO2反应生成难溶双取代氨基甲酸盐的沉淀路径(如图4b所示)。该沉淀产物在低温(< 120 ℃)下即可完全分解,显著降低再生能耗。此外,26DMPZ在10次快速吸收-解吸循环仍保持98.4%的初始循环容量,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工业可行性(如图4c所示)。
图 4 (a) 26DMPZ吸收CO2反应中关键产物的ΔGsolv;(b) 沉淀生成路径;(c) 吸收剂循环性能
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DFT筛选框架,加速了高性能胺类吸收剂的开发,也展示了“沉淀驱动相分离”策略在水相体系中的巨大潜力,为下一代绿色、低能耗CO2捕集技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谢丰为论文第一作者,张作泰、研究助理教授沈雪华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的支持。
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13855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员:周亦潆
主图:丘妍
编辑:曾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