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25年11月02日 综合新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2025年11月2日,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展开探讨。会上,由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标体系(2025)》正式发布。

1R2A4691.JPG

研讨会现场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李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钟明华,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周晔,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萧鸣政,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何民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深圳联络部(紫荆学院)教授靳环宇等专家学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人选)何新红,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齐志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史学正以及南科大党委书记姜虹等出席研讨会。南科大党委副书记张凌主持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251102105929_147_448.jpg

姜虹致辞

姜虹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她从办学理念、发展历程、体制机制、学科布局、育人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南科大办学情况。她表示,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进程中,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诞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现代大学治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南科大始终秉持着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的精神往前推进。

姜虹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为未来五年的发展谋划了宏伟蓝图。从历史维度看,全会立足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的交汇点,将科学制定五年规划的治国理政经验推向新高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从实践维度看,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主要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动能。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铸牢战略根基。二是为应对全球变局下的风险挑战,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提供行动指南。三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明确了实践路径。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主题,姜虹表示,要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研究,为党的理论创新贡献深圳智慧。作为扎根深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也肩负着为深圳实践进行学理阐释和理论支撑的重要使命。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在党的建设与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特区精神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研究、新型研究型大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三大特色领域,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究中心,着力探索深圳实践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先行示范区如何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等核心命题。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创新动力方面集中发力。高等教育作为链接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枢纽,其发展核心在于遵循教育规律,实现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其中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要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现上作出贡献。姜虹表示,希望大家关心和支持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也希望此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进一步交流改革创新的先进理念与成功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102105951_152_448.jpg

何新红致辞

何新红在致辞中指出,深圳45年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缩影,其改革创新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样本作出独特贡献。南科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创建的高起点高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聚焦城市实践、汇聚学界智慧的实际举措。他表示,深圳市社科联将进一步加强和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联动协作,在研究平台共建、重大项目攻关、学术交流深化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为深圳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注入新的动能。

微信图片_20251102105959_157_448.jpg

李君如作主旨报告

李君如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亮点,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规划建议,体现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布局特点,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般的技术进步,是由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素组合方式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共同构成的革命性集合,是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深化形成的全新发展方式。他通过回顾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历程,归纳了要素型、模型型、场景型三类新质生产力。他系统梳理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前沿的“九大新兴产业”与“九大未来产业”,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他呼吁学界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幻觉”、造假、数据权属等前沿伦理与治理难题,并提出对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深刻思考。

微信图片_20251102232740_240_670.jpg

微信图片_20251102234933_250_670.jpg

在主旨发言环节,秦宣立足“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AI赋能等构建发展体制机制;孙熙国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主线,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与如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的思考;李萍围绕“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及当代价值”,从中国文化精神特质出发,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伦理路径;杨奎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思想内涵及其现代化的必然,提出应注重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以文化认同筑牢思想根脉,构建长效机制;蒋凯立足“高校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的困境与破解之道”,结合国际案例与高校实践,阐述了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的挑战与对策;萧鸣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大战略与路径;辛鸣围绕“一体化改革的创新实践基础”,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基础在于创新实践,并结合深圳经验强调实践导向在一体化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钟明华从“文化主体性与人的现代化”角度,结合人的主体性建构,探讨了文化主体性和人的发展以及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齐志清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解读了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打通产学研链条、让教育直接支撑科技攻关与产业升级,从而高效集聚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探索成果及经验启示;周晔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为主题,结合青年教育现状,诠释了精神引领对破解现代化难题的意义;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沈红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与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阐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以及其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的组织创新与示范作用。

微信图片_20251102183147_171_670.jpg

当天下午举行的平行研讨会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未来发展”和“深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路径与对策”展开探讨。

1R2A4568.JPG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夏文斌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标体系(2025)》。这项研究是国内首个覆盖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聚焦于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系统性综合评估成果。由南方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三方联动组建的研究团队,以科学严谨的量化模型和多维度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了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演进趋势,系统揭示了教育支撑力、科技驱动力与人才集聚力之间的互动机制,生动展现了大湾区在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中的结构跃升与能级重塑。本次成果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研究的空白,更标志着大湾区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领域正式迈入以数据为基础、以协同为导向、以战略为引领的新阶段。

微信图片_20251102192535_208_670.jpg

颁奖仪式

现场还发布了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优秀案例,涵盖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附属实验学校、深圳豪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序源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政经事(Roadlink GLB)平台、特力珠宝文化产业园五个单位。何新红、姜虹共同为优秀案例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采写:任奕霏

摄影:王璇

部分素材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