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人·好YOUNG老师】周稳:科学研究“跨界者”
2025年11月20日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南科青年教师,正活跃在教书育人大讲台、科技创新最前沿、服务社会第一线中,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近期,官网推出“南科人·好YOUNG老师”系列报道,通过对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群体的深入报道,展示南科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上的奋发作为,进一步凝练“南科人”精神内涵,为“双一流”建设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微信图片_20251121142504_60_64.jpg

从植物学到免疫学,他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从海外优青到国际专利转让,他带领团队在天然免疫领域不断拓宽边界。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周稳是南科大青年教师群体中兼具学术创造力与育人温度的杰出代表。他以跨学科背景、卓越科研成果和扎实育人实践,在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蓬勃的成长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研跨界:跳出舒适区重新开始

周稳本科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物学领域。2017年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从植物学向免疫学的转型。

研究方向的转变,最大的挑战是重新搭建知识体系并调整心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周稳给自己“清零”,从精读教科书和核心文献开始,尽量参加每一场相关的学术讨论,只为尽快把免疫学的基础补充完整。

IMG_8318.jpg

但这种转变并非无的放矢。“我在研究生阶段有个既意外又开心的发现——我们鉴定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RNA结合蛋白,它本身还具有核酸酶活性。这个发现像一粒种子,让我对这类‘多功能’蛋白,就是那些既能结合核酸、又自带酶活性的蛋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3年,cGAS(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被鉴定为DNA感受器,这是天然免疫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研究契机去探索天然免疫中的核酸感知。博士后期间我继续研究核酸与蛋白相互作用,并负责cGAS在天然免疫中的功能研究。也正是那段时间,我彻底被核酸免疫这个领域的魅力吸引,也因此下定决心:未来一定要在核酸免疫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周稳表示。

“学科交叉的意义,不在于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简单拼在一起,而是催生新的科学‘化学反应’,带来思维方式的跃迁。很多科研难题本身就是多维度的,需要我们综合不同领域的工具和视角,才能看清楚全貌。这样的交叉过程常常能催生新的思路和突破。”

周稳表示,对他来说,这种“跨领域”背景不是负担,反而是优势——过去对蛋白-核酸相互作用的理解,让他能以不同的角度思考cGAS的调控机制,这也成为了课题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科研中真正的难关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敢于跳出舒适区,重新开始的勇气。”幸运的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周稳用了十个月时间就在国际顶刊《Cell》上发表了论文。

宿主细胞依靠什么来分辨“自我”和“非我”,以及那些看似“自己人”却已经变得危险的核酸信号?这背后的机制,其实和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紧密相连。周稳介绍,例如他们研究的cGAS-STING和OAS-RNase L等信号通路,它们识别细胞内出现的异常DNA或RNA。这些“异常信号”可能来自病毒入侵、细菌感染,也可能源于自身细胞的癌变或损伤。一旦识别,就会启动免疫防御。所以,理解这些机制,不仅能够为抗病毒、抗肿瘤的新靶点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帮助解释并干预像红斑狼疮这样的自身免疫病。“另一方面,我们也研究核酸免疫中的关键蛋白如何在细胞內通过相分离组装成生物分子凝聚体,从而精细调控免疫应答。理解这种动态组装的规律,也有希望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微调免疫’而不是简单地‘开启或关闭’免疫反应。”

教书育人:做一个对学生负责、有温度的老师

周稳表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底气”,也是他们能够走得更远的“隐形翅膀”。“它让我们在讲台上,不只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能教会学生如何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这份能力,最终让我们在践行教育使命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在周稳看来,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指导策略也应有不同。关键在于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与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例如,有的学生需要细致引领,有的则需要放手让其探索,为他们找到最适合的成长路径。比起科研成果的硬指标,育人的成效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我深受自己导师们的影响,他们的耐心与信任,至今温暖着我。我也希望能将这份关爱传承延续下去,做一个对学生负责、有温度的老师。”

IMG_0984.JPG

周稳主要教授两门课程:本科生《免疫学》和研究生《表观遗传学》,其中一门是早上8点的课。为了给同学们“解困”,周稳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设置了一个名为“免疫起床卡”(Immune Wake-up)的短时互动环节。它形式灵活,可以是一个快问快答、一个热点话题讨论或一段课程相关的视频,目的是像唤醒免疫系统一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活性”,引导大家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在他看来,青年教师应成为学生品德养成的示范者和引导者。在日常科研和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学生传递严谨、诚信、负责、互助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培养,周稳最为注重两方面:一是“德”,即品格的塑造。这是立身之本,远比发表论文更重要。二是“思”,即独立的思辨能力。他希望学生不人云亦云,能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曾有一位学生习惯抱着娃娃来上课以缓解焦虑。我选择完全尊重与接纳,只要不影响他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营造一个包容、有温度的育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非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而在于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清醒、自信且幸福的人。”

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工作长期坚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十五五”期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周稳看来,高校青年教师的时代使命始于立足讲台与实验室的本职工作,成于在各自领域的长期坚守——既要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发展,又要用心培养优秀创新人才。要始终瞄准国际前沿——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每一项突破,既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也是在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科技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当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耕细作,汇聚起来便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的磅礴力量。”

IMG_1659.jpeg

今年是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5周年,在周稳看来,在身份上,学校正从一个被观察、被评估的“实验对象”,变成了一个主动定义问题、创造价值的“主体”;在能力上,从具备“改革勇气”,进化到拥有“创新实力”和“系统输出能力”;在使命上,它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办好一所大学,而是要通过这所大学,去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形态,去赋能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希望学校能够坚守定位,保持定力。在快速发展中,要持续聚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维护学术的纯粹性与多样性,不被短期热点牵动,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让各类人才静心耕耘、产出长远价值的学术生态系统,全校师生携手努力,朝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通讯员:李沐涵

制图:丘妍

 

 


推荐阅读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