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我校夏海平、柳卫平、李隽三位讲席教授当选。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委员、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夏海平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评选院士的依托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柳卫平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评选院士的依托单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化学系讲席教授李隽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评选院士的依托单位为清华大学。

夏海平
夏海平,校党委委员、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25年获Stoddart 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主持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对象”、2020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2014年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
夏海平潜心于碳–金属(C–M)键构筑这一金属有机化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不断挑战C–M键构筑数量的极限。他打破了Hückel芳香性规则,合成了一系列dπ–pπ共轭的全新芳香结构单元(7~12C碳龙骨架),实验证实了Craig早在半个世纪前发表于Nature的理论预测,并由此创立了“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他首次在轮烯平面中心嵌入金属,成功构建出具有D5h对称性的强芳香性金属核[15]轮烯,创造了过渡金属赤道平面上C–M键数量的新极限,进而开创了“金属核轮烯化学(Carborin Chemistry)”。
作为中国人自己“从0到1”的工作,“碳龙化学”与“金属核轮烯化学”创下了多项极限记录:实现了最小卡拜碳键角(<130°,较原纪录提升17°),揭示了极端键角张力下的成键稳定性缘由;首次在过渡金属赤道平面构筑六个C–M键,拓展了配位构型与键合形式的范畴;实现了“五个芳环共享一个原子”的极端结构,突破了芳香体系中离域性的传统认知。
夏海平的这些具有高辨识度的系统性研究,拓展了芳香性概念与成键理论,开辟了金属有机化学、芳香化学、配位化学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交叉研究方向。成果不仅走进“书架”——入选国际经典教科书《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也登上了“货架”——进入J&K(百灵威)试剂目录国内外销售;更进入了高考“试卷”——入选2025年广东省高考试题。

柳卫平
柳卫平,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原子能院/德国重离子中心博士毕业,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JUNA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各两年。于2022年11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物理系讲席教授。
柳卫平促进了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交叉学科的发展,建立了核天体物理反应间接和直接的测量方法,建成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平台JUNA,使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行列。担任亚洲核物理联合会主席、中国核天体物理协会CINA主席。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项目的支持。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PRL、PPNP、ApJ、Na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曾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国家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等。在基金委重大项目支持下,成功研制出强流低能量加速器和高分辨BGO探测器,建成了国际最强流的极低本底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平台JUNA,加速器于2020年建成出束;攻克了强流稳定运行、毫安级核反应靶稳定性和超低本底环境建立的难题。完成了4个关键核天体物理反应测量:伽马射线天文学反应得到了最高精度、氟丰度反应到达伽莫夫窗口、中子源反应全面覆盖天体物理i过程、圣杯反应达到了最高灵敏度。目前已发表PRL编辑推荐论文和Science Bulletin封面论文,最新成果成功解释最古老恒星的钙丰度超出并发表在Nature上。达到国际深地核天体物理反应测量的最大曝光量、最宽能量范围和最高测量灵敏度。作为首任主席,联合创建中国核天体物理联合会INAC。建成我国首个低能放射性束流装置,国际首次测量放射性核束转移反应角分布,完成太阳中微子反应测量;通过高精度多激发态测量的实验,解决了阈下共振无法直接测量和直接反应截面极小的难题,完成了恒星主中子源反应和大质量恒星演化反应的精确导出,并发表系列论文和综述文章。实现了核反应研究向核数据测量和核装置设计的应用。
来深后,他在南科大建立核物理和天体物理中心CNAP,主持南科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建立"南科大-中广核联合实验室"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深组织中国核天体物理联合会INAC会议、首届核天体会议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引进海内外一流人才及青年科学家来深工作。指导青年教师获深圳杰青、自然科学奖,在南科大设立亚原子物理本科生课程,共同获南科大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担任粤港澳核物理论坛主席,促进大湾区核科技发展,积极推进建立先进能源研究中心,推动大湾区先进能源创新发展。

李 隽
李隽,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7年在德国锡根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2001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2001年入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先后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资深科学家。2004年由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引进为清华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2018年受邀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协助筹建理学院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兼任化学系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化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隽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相对论量子化学、稀土和锕系重元素计算化学、理论催化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 600余篇,包括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NAS、Angew. Chem.、JACS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总引用7万余次(H-index >110)。
此次院士增选结果,正是南科大近年来快速推动高水平人才建设的又一成果。南科大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全球引才,构建了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正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截至目前,学校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300人,汇聚并培养了一批包括院士、国际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教研系列教师的50%。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