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下午,作为 “2025湾区舞蹈艺术季” 的重点前沿单元,由深圳市演出有限公司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协办、香港艺术发展交流协会担任香港特别合作单位的《AI编舞》圆桌研讨会暨艺术分享会在南科大会议中心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凌、香港艺术发展交流协会执行会长龚溢文等出席活动。

张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将科学家与艺术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南科大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系列前沿成果,并培养众多杰出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搭建跨界交流平台,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
作为香港特别合作单位代表,龚溢文在致辞中指出,过去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多集中于传统艺术形式,而本次研讨会让科技与创作在同一空间对话,为大湾区文化生态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在分享环节,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孔贺教授以“代际跃迁,未来己来——具身智能浪潮下的机器编舞”为题做报告。他表示,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具身表达”,而AI的动作生成,本质上是在尝试模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身体”。当一个动作由AI生成,它背后并不是舞者训练中的痛点、惯性或呼吸节奏,而是数学关系、空间逻辑、数据轨迹。
香港青年编舞家代表、MW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毛维以“我们是谁?”为题做报告。他表示,AI可以生成动作,但无法生成“动机”。编舞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动作本身,而在于为什么动、怎样动、动作背后想表达什么。在AI能快速组合动作的时代,创作者反而更需要保持美学判断、身体智慧与叙事意识。
AI视觉艺术家、舞蹈编导、AWPlanet创办人汪圆清及金晓霖在分享中表示,舞台正发生结构性变化:过去舞美依赖机械、材料与空间,如今它却依赖算法。AI参与创作后,光影不再受限于舞台机械,影像不再需要大型团队生产,舞者可以与虚拟身体或AI生成形体互动。
在讨论环节,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踊跃发言,包括长期在深圳从事舞蹈创作的青年编舞者、在纽约旅居的艺术人士、以及留学英国的舞美和跨媒介研究者。他们从训练体系、情感表达到舞台设计的未来提出了多元视角,形成了一种跨文化、跨专业的即时对话氛围。
“2025湾区舞蹈艺术季”活动是贯彻深圳“文化强市”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通过舞蹈连结深港澳多个场馆与院校,共同面向大湾区推展交流,并与国际机构合作,为市民带来学术研讨、艺术演出、比赛活动及社区参与等多元内容。
编辑:曾昱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