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主办,《遗产》编辑部承办的“遗产活化利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研究与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澳门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韩国汉阳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人类学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所、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等海内外多家重要学术机构的学者。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 “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遗产活化利用与社会变迁”“遗产活化利用的中国及东亚经验”“遗产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传承”“遗产活化利用研究与教学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的田村和彦教授从日本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与制度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了在日本民俗学界,“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使用的频率差异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唐璐璐副教授分享了遗产活化的情动范式(Affective Paradigm),指出当下的遗产活化普遍存在“以物为本”的偏向,过度突出“物”的精致复现而导致“人”的缺席。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Marina Alonso-Bolaños教授分享了墨西哥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梳理了墨西哥法律和政策框架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背景。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飯田卓教授分析了毛里求斯岛及其附属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和查尔斯群岛)在复杂殖民与移民历史下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兰莱顿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人类学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所Cristina Grasseni教授探讨了遗产美食的文化生态系统化重塑。韩国汉阳大学中文系庞建春教授以韩国首尔市自 2013 年启动的“未来遗产”制度为例,探讨以“活化利用”和“市民参与”为核心的城市遗产治理。
《遗产》创刊至今已历六载春秋,持续聚焦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关注各国的遗产研究动态,刊发优秀的遗产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学界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并于今年成功入选 CSSCI。本次研讨会既是刊物入选 CSSCI 后举办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亦是依托《遗产》平台围绕遗产研究连续举办的第七次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供稿:社会科学中心
通讯员:孙牡丹、王超
编辑:曾昱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