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南方科技大学美育教育研讨会在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南科大艺术中心主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或机构的100余名艺术及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南科大,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美育建设的新趋势和新路径,共论“如何发展大学的美育教育”。我校党委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简称“人文学院”)讲席教授李凤亮,人文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陈跃红等出席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集聚了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机构及我校院系、书院共100余名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大学美育教育前沿话题,围绕完善美育课程、强化美育功能、优化美育活动、提高美育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学校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现场
开幕式:群贤毕至,聚焦美育前沿
李凤亮致辞
论坛开幕式在1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南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孙光军主持。
李凤亮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南科大,对前来赴会的专家表示欢迎。他表示,作为一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理工医为主兼具特色商科和人文社科的年轻大学,南科大积极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努力发挥美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作用,出台了《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以十大行动计划系统地、深入推进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持续深化“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为抓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他指出,本次会议对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新模式、新路径、新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意义,他表示,希望全体参会专家深入研讨,碰撞思想的火花,探讨出世界一流大学美育的新路径。
陈跃红致辞
陈跃红致辞。他介绍了南科大人文学院的组织结构以及成立使命。他指出,人文学院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推进特色研究,打造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美学、美育和艺术教育是人文学院为全校的理工科学生打造的一流人文教育、一流灵魂熏陶、一流的创意源泉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人文学院将努力把文学与语言、艺术、考古、音乐等学科打通,以人文教育、美育教育为依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源泉和动力,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大机遇中,探索基于新型理工科教育、基于新文科教育的新型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分论坛:精彩分享,高质量探索美育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设“大学美育教育”“高水平艺术团及校园文化建设”“艺术与科学”3个分论坛。包括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曾永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及Max Planck心理研究所生物人类学家、神经生物学和实验心理学领域专家Franz Mechsner等在内的20位报告嘉宾,围绕三大美育教育论题,阐述美育工作经验与美育建设观点。与会嘉宾热烈响应,展开激烈讨论,并提出高校美育教育的新见解、新对策,探讨大学美育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遇。
郭淑珍被授予荣誉会长称号
中国声乐界泰斗、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郭淑珍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她认为美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真善美的集合,需要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来完成。南方科技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深圳市艺术与科学协会副会长贡毅代表协会授予郭淑珍荣誉会长称号,以表彰她为国家声乐教育及艺术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周荫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常务)、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周荫昌在会后表示:“这是一次高质量、高活力、文理交融、多学科交叉的会议。它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意和包容性,对探索美育教育新路径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南科大:培养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美育教育
南科大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美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的作用。为此,南科大成立了艺术中心,不仅开设了一系列全方位、高水准的艺术课程,还定期邀请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和艺术展览。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艺术中心开设了全英文艺术类课程,提高了国际学生的参与度和艺术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南科大校级高水平艺术团总数已达23个,艺术团在校内遍地开花,学生多次参加校外大赛取得佳绩,“一季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在校内外颇具影响。不仅如此,艺术中心还引进了多位海内外高端艺术人才,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特色艺术研究,南科大美育教育硕果累累。
毕宝仪
当前,正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时代契机,南科大艺术中心主任、教授毕宝仪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绝佳的历史时期和发展平台,推动南科大这样的新兴创新型高校扎根深圳,引领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与互促,用美育为国家培养尖端创新型人才助力,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与理想。”
供稿:艺术中心
文字:刘姗艺
图片:王凯强、艺术中心提供
编辑:童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