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故事汇】邓大琦:“我走得比较慢,但我走得很稳”
2020年06月07日 人物

【编者按】又到了凤凰花开的时节,又有一批南科学子即将扬帆起航,昂首迈向下一段“创知、创新、创业”的征程。南科大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采访了部分优秀毕业生,回顾他们在南科大几年的学习生活点滴,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愿他们精彩的青春故事启发更多学子砥砺奋进、筑梦前行。南科大“毕业季故事汇”,即日起在官网、官微推出,敬请关注。

 

“平常他不太作声,总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默默地做事,主动帮别人做实验、收拾试剂。只有与他谈到研究、学习上的事情时,他才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在实验科学方面,他是我教过的最好的本科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会想着放弃,只要世界上可能有人能做出来,他就会不断的尝试、解决这个困难。他对荣誉、名利都看得很淡,只专注做自己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尊敬的一位学生,我相信未来他在哪里都会闪光。”这是生物系系主任、讲席教授陈炜眼中的邓大琦。未来,邓大琦将去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rick)继续攻读癌症方向的博士学位。

树德书院2016级生物系本科生邓大琦来自江西吉安,那里又称“庐陵”,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也被称为“才子之乡”、“红色摇篮”。四年前,南科大招生组来到吉安白鹭洲中学,出于好奇,邓大琦也来到了宣讲会现场。南科大特有的培养方式和科研资源令他非常心动,“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擅长社交。但我又非常喜欢了解未知的事物,所以很早我就希望未来可以走科研的道路”。

当时的他还参加了一所国内顶尖高校的自主招生,获得了降分录取的资格,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南科大,“我觉得以我的情况去那个大学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机会和资源,但是南科大可以给我”。家人也非常尊重邓大琦的决定,“家人尊重我的决定。选择了南科大,四年下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厚积薄发,所以慢

进入大学前,邓大琦就已经决定要在生物领域钻研,“我觉得生物领域等待发现的东西太多了,这种未知世界令我神往”。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加入了陈炜课题组,“那时候陈老师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研究的内容比较新、比较前沿,也比较‘交叉’。我觉得自己需要这种系统性的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就来到了陈老师这里”。

邓大琦初到课题组时,课题组的人员还比较少,师兄师姐带着本科生学习,“师兄非常严格,对细节要求很高;而师姐不拘小节,时常有非常不错的想法。跟着这两位师兄师姐,既训练了我扎实的基本功,又能训练我的实验思维”。

邓大琦和同组学生讨论问题

在陈炜看来,邓大琦是一个很专注、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专注地做下去,不怕任何困难。大二的时候,邓大琦就独立开始做课题,那是一个关于小鼠类器官的课题。陈炜表示,“这个项目非常具有挑战性,是我们完全原创的一个项目。可能一些博士生都不敢接,大琦就把它承担了下来。他牵头和几个本科生组了一个小组,他们自己查文献、自己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什么结果,经历了很多挫折、失败。他这种钻研的精神,愿意沉下心来坐冷板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这个项目中,邓大琦觉得收获很多,“这个项目是关于建立肿瘤进化的新型实验平台,涉及到非常多的交叉领域和前沿技术,如类器官培养和单细胞测序等。我觉得本科生很难在一开始就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在这个项目中培养了科研素质,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邓大琦认为陈炜课题组的其他同学科研能力也很出众,“实验课上的实验通常是比较基础的。而像课程之外的实验,如二代测序和动物肿瘤模型构建等,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学到。我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自己的项目了,类器官培养是自己项目独有,这种实验只有自己去摸索,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术,也慢慢锻炼了科研所需的思维”。

陈炜课题组合影

不仅如此,在陈炜实验室里,教授、学生之间的氛围非常好。除了陈炜外,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方亮、生物系研究助理教授朱琼花也是邓大琦的指导老师,也会给予学生很多帮助。“除了组会外,我们每周还会召开项目小组会议,通常都是早上8点开始。陈老师会给我们一个大的方向,让我们自己去探索、设计,也会让我们定期向他汇报阶段性进展,然后给与我们指导。在我有想法的时候,能及时获得陈老师在实验资源方面的支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方式”,邓大琦说。

 

不断试错,所以稳

邓大琦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他,只是确定要学习生物专业,但并不清楚究竟想要从事哪个具体方向的研究,“我曾经还选过计算机专业非常‘硬核’的课程,想尝试去生物信息学专业,后来挂科了。可能我不太适合对着电脑敲代码吧,相较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会更关注问题本身,所以我选了这个专业。”

邓大琦在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个暑假,他初次接触了真正的科研项目,而这第一个科研项目就给他上了一课。这个快结题的项目还差一两个实验就可以投稿了,但因为他们的实验进度不够快的原因,同样的成果,被其他科研人员抢先发表了。“这件事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但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实验锻炼了过硬的qPCR技术,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研究中分秒必争的一面”。

大三暑期,他参加了生物系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合作的交流项目。考虑到自己之前一直在做肿瘤方向的研究,他想尝试其他的方向,看看是否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当时选了细胞与合成生物学方向的一个课题组,期间尝试开发活细胞内结构的解构工具并应用到非包膜结构。“两个月下来觉得还是更喜欢癌症方向,所以当时没想着要继续留在那里深入研究。”

邓大琦在JHU作汇报

不过在JHU的经历带给邓大琦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在他看来,JHU的实验室更加开放,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对待科研的态度、思维方式都让他学习到很多,“我在那里进行过两次组会汇报。结束的时候进行了一次海报展示,同组的人会帮我斟酌每个字、每个句子,包括图片上的箭头的虚实,让海报上的内容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我要表达的意思,这种严谨,给我很多启发。”当时他们做的项目现在已经成文并投稿了。

正因为研究方向选择的偏差,他在申请季并不是非常顺利,直到今年3月还没有理想的offer,“我当时压力挺大的,也有点灰心。不过我没有放弃,一直在浏览欧洲地区的学校和项目,又补充申请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rick)。后来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个老师主动联系我,愿意给我硕士的offer,并且享有博士的待遇。这确实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虽然最后选择了去Crick深造,我也非常感谢那位老师”。

“大学四年下来,我成长了许多。我觉得学会认清自己、认清事实非常重要。认清自己就是要不断的尝试、试错,认清事实是平时要多观察、多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有自己明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我知道我要去哪里,也知道我要怎么去,所以我走得比较慢,但我走得很稳。”邓大琦说。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介绍: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由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国癌症研究协会(Cancer Research UK),维康信托(the Wellcome Trust),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帝国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等六家合办的欧洲最大的单一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由前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Paul Nurse创建并执掌。

 

供稿:生物系

通讯员:付文卿

编辑:吴一敏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