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邓雨晴:一边“玩耍”一边“拼命” 
2020年08月03日 人物

“我想成为一个既懂得享受生活,又能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拼命’的人。”致诚书院2016级生物医学工程系(简称“生医工系”)邓雨晴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南科大的四年,她成为了“学习”“玩耍”两不误的赢家:综合绩点系内第一,发表两篇SCI一区文章,获选派参加麻省理工学院(MIT)学期交流,曾担任致诚学生会副主席,完成深圳百公里毅行,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150小时,钢琴业余水平10级,舞蹈业余水平13级……目前,她收到了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让我们听听邓雨晴大学四年里一边“玩耍”一边“拼命”的故事。


会“聊天”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带着高中时就有的对生物学的兴趣,邓雨晴在大一选择了与她“聊得来”,又很“温暖”的生物系副教授翟继先作书院导师。选专业时,倾向于选择生物学专业的邓雨晴找到翟继先“聊天”。“与翟老师聊完后,我觉得专注于生物界的研究不太适合我这种多变的性格,所以最后我选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生物医学工程。这也给了我机会同时在生物、电子、材料、计算机、数学、化学等学科中‘游玩’,最后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医学的问题。”邓雨晴说。随后,她又找到生医工系副教授唐斌,“他给我介绍的生医工似乎涵盖了所有我喜欢和想要的,我们一边聊一边到他的课题组熟悉情况,就这样,我进了他的课题组学习。”就这样,邓雨晴“聊”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以及后来对她帮助极大的学术导师。对邓雨晴而言,没有什么困惑,是一次“聊天”不可以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两次!

邓雨晴与导师唐斌课题组合影

“大三上学期时,我学生会、实验室、上课、考英语、申请国外交流所有事杂在一起,脑子很乱,不知道从何下手。我就问唐老师,能不能找他聊个天,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他当时具体说了什么,但我记得在那之后我整个人的心态就轻松了很多。事情都还在,只是我知道了在自己无力将所有事情都做好的时候,如何去分配各项任务的精力。”深知唐老师“聊天功底”的邓雨晴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想到向唐老师求助,并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帮助她渡过难关。她赞叹“唐老师就是那种对你的任何疑惑,总是能在对的时间给出恰当建议的人。”

在MIT邓雨晴与Gilbert Strang教授畅聊后合影

“聊天”是邓雨晴解决问题的“诀窍”,同时也是帮助她获取新知识的“法宝”。她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交流中。“虽然MIT的课程难度很大,但是老师们都是一种随时欢迎你提问的姿态。”这对于邓雨晴而言,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他们的课程每个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里说的花费时间不是指我不愿意,而是我太愿意了。”谈到在MIT的求学经历,邓雨晴激动地说:“我一碰到什么问题,即使我知道这和作业考试没关系我也会想要了解,总觉得如果不抓紧机会理解这个知识就愧对我出境学习,就浪费了学校给我提供的宝贵资源。”在MIT交流学习的邓雨晴,从不错过一次与老师“聊天”的机会,不懂就问的她,视野因此愈发开阔,底气和勇气也愈足,不再害怕去挑战陌生的领域。

从“实验小白”到发优质论文,越努力越自信

邓雨晴大三上学期才算正式进入课题组。刚进实验室时,从实验设备,到做实验,再到做实验的人,对她而言都是陌生的。此前从未读过科研文献的她,面对师兄推荐的文献,不知从何下手。“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都忙着自己的实验,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不会因为我们想学而等着我们过来了再开展实验。”邓雨晴没有退缩。她只要一有空就往实验室跑,“厚着脸皮”跟在师兄师姐后面学习,给他们打下手。有时候扑空了,实验室里没人做实验,她就坐在实验室门口学习。

在做实验的邓雨晴

“其实师兄师姐人都很好,熟悉以后都愿意给我们讲解。”就这样,邓雨晴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实验方法,能够独立地帮师兄师姐们完成一些小实验。慢慢地,在实验室里的她也越来越自信,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导师的信任和师姐的帮助下着手自己的项目。后来,邓雨晴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绩:以省级攀登计划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完成项目并成功结题,发表了两篇会议摘要和两篇SCI一区文章,另外还有两篇在投的文章。其中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制出中药多糖锶络合物并成功申请专利。这一研究工作邓雨晴与师姐大概花了十个月的时间。“那段日子确实也很艰苦,经常晚上9点下课跑去实验室,一直做实验到12点,然后第二天6点多继续爬起来练口语。有时候课间‘百米冲刺’到实验室给细胞换液,空余时间还有学生会参与的南科大跨年晚会’南科好声音’的筹备工作要忙。””邓雨晴回忆道。

现在的她,已经从一开始只想学一点实验技巧的“实验小白”成功蜕变,“现在我觉得,在实验室学习的,不仅仅是做实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设计实验的整体逻辑,如何运用不同实验去验证一个结论的逻辑。技巧好学,熟能生巧,但是逻辑需要慢慢读文献听报告,长期训练出来。”邓雨晴分享道,如果不能跳出一个挤满了人的盒子,那就去寻找不同盒子间的联系,要么开辟理论,要么验证理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做新的研究领域开辟者。

从“实验小白”到发表SCI一区论文,离不开邓雨晴自身的勤勉,却也少不了导师的巧妙引导和鼓励。“每隔一段时间,唐老师就会问‘你做完了吗?’。看上去像是顺口一提,其实是在温柔地督促你成长。”在邓雨晴心目中,唐老师是一位很随和,却也会温柔地督促她进步的良师,总在关键时候给与她鼓励,让她更加自信、勇敢地往前走。“我总觉得自己很‘菜’,常常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比如申请一些项目时,我会胆怯,担心申不上,做不好。唐老师却经常鼓励我,给我信心,他总会说‘我们肯定能申上的’,然后我就会鼓足勇气去申请,没想到就真申上了。这时,他又会说‘这个简单,意料之中’。让我一直在有信心又不太飘之间能够平衡。”

学得“疯”,“玩”得也“疯”

在MIT交流的邓雨晴是图书馆的常客,在MIT主楼顶的图书馆有一份经常更换的拼图,供同学们学习之余放松大脑。“有个晚上,我在图书馆和一位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拼一张图,没想到最终拼完后,一看时间竟已是深夜两点,当时我俩都惊到了。我想,学得疯,玩得也疯,形容我是最恰当不过了。”她眼中的“玩”,是指尝试各种各样看上去与学习科研无关的事情,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和社团活动。

在MIT图书馆中完成的拼图(左)邓雨晴收藏的部分电影票(右)

如何“学中偷玩”,邓雨晴有她的独特想法。“我通常都是工作日出去玩,休息日全天学习。工作日出去玩,就只有一个下午或者是一小段时间,出去‘浪’完就回来。如果是周末出去玩,就会耗费一整天时间,我更喜欢把整块的时间用来学习。”邓雨晴说,“每周我至少会走出校门一次,或是看看周边的风景,或是看看新上映的电影,放松下身心,清醒下大脑。”四年的时光,邓雨晴走遍了大小梅沙、华侨城、鹿嘴山、杨梅坑等深圳大大小小的景点,看了不下50场电影。

 “没有一点社会活动还怎么叫大学生活呢?”邓雨晴大学期间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因为喜爱看电影,她报名做了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的志愿者;因为想了解科研盛会是怎样举办的,她报名成为了在校举办的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志愿者管理组成员,协调100多个志愿者,见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植物学“大咖”;她还在TED大会做过志愿者,给小朋友做过课业辅导,也是慕课研讨会中唯一一位为非洲来的大学校长做导游的志愿者。“这些义工志愿者活动对我的帮助很大,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使我面对困难的时候,能更加从容自信。”

谈及在致诚学生会担任副主席的经历,邓雨晴则笑着说:“加入学生会好玩的一点就是能把活动办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参加活动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活动设计者的主动状态,同时还能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邓雨晴负责过2018年的南科好声音跨年晚会,给活动做宣传的过程中就认识了许多会做海报、摄影、剪辑的同学。她在负责协调工作人员以及选手的过程中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宣传设计的技能,“我觉得每次办活动都是难忘的经历,大家一起努力,最后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这些在她看来“好玩”的实践也锻炼了她的时间管理能力,“我做事会给自己定一个‘ddl(截止时间)’,也是‘逼迫’自己完成任务,‘逼迫’自己在短时间内通过做事学到新技能。”

回顾大学四年,邓雨晴心怀感恩,“不知道是因为遇到的人,导致经历的事让我觉得幸运;还是经历的事,导致遇到的人让我觉得感恩。”她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思考未来,“很感谢南科大给我的平台,让我知道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一直地努力和坚持。”在申请留学深造时,邓雨晴选择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是和产业应用相结合的。她想让自己在读博士期间多接触针对实际应用的研究,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带着坚持与努力,邓雨晴将前往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接下来我想进行面向产业的科研,为生物医学在社会的应用尽一份力。”

 

采写:吴一敏

编辑:劳湘雯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 >>
FOLLOW US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
  • 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微信

  • 南方科技大学视频号

  • 南方科技大学抖音号

  • 南方科技大学快手号

  • 南方科技大学头条号

  •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